1995年,中国巨石只是一家颇具创新意识的浙江本土企业;2004年,巨石玻璃纤维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成为“亚洲第一”、“世界五强”;如今巨石已成为世界玻纤的领军企业,还走出去,不仅在美、加、意等国家和地区设了14家海外子公司,还将工厂建到红海之畔。
巨石不断“向上”的背后,是战略的不断升级。“我们的第三次创业,核心内容就是国际化。”日前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如是说。
海外设了14家子公司,将生产线建到埃及去
中国巨石:走出去,第三次创业
埃及的巨石样板
第二条生产线下月点火
埃及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巨石埃及公司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两年前,投资2.23亿美元、中国巨石埃及公司一期项目年产8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是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作为我国在海外建设的首条大型玻纤生产线,填补了北非地区玻璃纤维生产的空白。
虽然经历了埃及政局动荡的洗礼,但这个项目实现了满产生产, 8万吨的产能,主要供应欧盟市场,以及周边的土耳其、中东和北非市场,产销率超过100%,供不应求。建成的一期项目,年销售收入从零到超4亿元,还吸引了1500余名当地人就业。2015年为当地纳税折合人民币5600万元。
随着周边地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现有生产线已满足不了。眼下,埃及项目二期、三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新建成的第二条生产线将在5月点火6月投产。全部项目将在2017年6月完成,年生产量达20万吨。
避开反倾销的麻烦
布局全球,以外供外
埃及工厂的开门红,得益于中国巨石“先拓市场、后建工厂”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从2005年设立巨石香港公司,到2011年巨石美国公司成立。短短几年,巨石已在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家海外公司,拥有稳定的市场和客户群体,建成了较完备的全球营销网络。
迈出这一步之前,巨石也曾有无奈。当时,欧洲玻纤巨头们多次对中国玻纤掀起反倾销诉讼。2010年欧盟委员会做出初裁:对中国进口的玻璃纤维粗纱、短切纱产品征收高达43.6%的惩罚性关税。加上原先7%的进口关税,总计要缴纳高达50.6%的进口关税。在中国方面的积极应诉下,终裁结果判定的反倾销税税率为13.8%,这更坚定了巨石必须走出去的决心:“把工厂建到国外,以巨石国外工厂产品供应国外客户”。
虽然走出去,但巨石还是很小心的。在选埃及之前,巨石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对比。根据埃及与欧盟国家的双边贸易,由埃及进入欧盟的产品实施零关税,埃及生产的玻璃纤维产品越过地中海就能到达欧洲,大大节省了海运费。埃及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虽政局不稳,但埃及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较强。中埃两国拥有较好的外交关系,中国人在开罗建有“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园区内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正是这些优势,巨石把玻纤生产基地设在埃及。
“以往,巨石走的是‘以国内资源供应国外市场’的老路子,但这种方式碰到瓶颈。只有走出去,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将国外人才、土地、能源等资源为我所用,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寻找新出路。”张毓强说。
国际化的意义
走出去,边走边学
玻璃纤维是一种增强材料,就好像是水泥里包裹的钢筋,在复合材料中起到“骨架”的作用。玻纤复合材料已应用到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能源工业、机械制造、体育器械等多个领域,这些“高精尖”、“高大上”的领域之外,也更贴近民生领域,跨行业的产业组合为复合材料的应用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受到成本压力和反倾销的双重影响,巨石也碰到不小困难,但埃及新战场的开辟,让巨石的产品竞争优势将长期得以保持,有效规避欧盟反倾销带来的影响。目前,欧洲、土耳其、印度等地区的客户已全面采购巨石埃及公司的产品。巨石的第三次创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在张毓强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就是敢不敢走出国门,在外建厂。“走出国门开厂,浙江民企其实并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我们不能躺在‘行业一流’上面吃老本。我们可以边走边学。”除了埃及,美国、印度等也都在巨石的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