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 国内动态 国外动态 企业新闻 市场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资讯 主题站
在骂声中成长,中国巨石掌门人如是说……
发布时间:2020-04-23   浏览次数:

“当时我去税务局,他说你去年赚了多少钱?后来说你把这100多人每天到街上去捡废纸,捡废旧的废物,一年利润也会超过你现在的一年一万块钱。

我就跟他说,我是去年7月份刚上来当副厂长,你要给我点时间,我说你这句话,我会记得。当时我说记得的,实际上是厌恶他,其实现在想想,我不厌恶他,是他刺激了我,他让我一定要争这口气。”

“最大的竞争对手跟我握手的时候就说过这么几句话,他说:‘要特别的祝贺你,当然我心里也是嫉妒你的,走在你的背后,而且我也非常讨厌你,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向你学习。’”

“我工作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玻璃纤维的规模第一次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已经占据了70年之久。”

“巨石是在客户的骂声中成长的,是在骂声中成功的,如果我们受不了这种骂,挨不了这种骂,我们就不会成功。”

“20年前中国玻璃纤维产量10万吨,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玻璃纤维产量400多万吨,巨石占了将近50%,占了全世界的22%。”

以上,是中国巨石创始人张毓强,此前在复旦案例课堂讲课“强国之基:中国工业的希望在哪里”中,分享的他在巨石发展过程中的感悟。

张毓强分享了中国巨石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从起步时的艰难,到后来逐渐发展为民族工业,一步步在海外建厂,最终走向国际化。

他认为,玻璃纤维工业发展到今天,接下去的难度还会越来越大,但是有信心、有能力把它继续做好。

下面是演讲的部分精彩内容:

很高兴能跟大家在一起讨论非常大的一课——中国工业的希望怎么做?

我自己先介绍一下,我是振石控股的董事,又是中国巨石的一个董事,这两个公司其实相反,一个是央企相对控股的公司,而振石控股是一家全民营的企业。

巨石是1993年正式控股,与其他企业一起合作1993年成立,也就是说振石是父亲,巨石是儿子,是这样一个关系。

今天重点讲中国巨石,会带到一部分的振石控股,振石公司做复合材料,也有做生产、物流、酒店等等,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司,而巨石是专业从事玻璃纤维生产。

巨石玻纤的开始:

要么成,要么不成

巨石做玻纤为什么会做得大?当时对我们来说很简单。

我是1971年的8月16日参加工作,这个时候参加的工作就是干活挣钱,这是唯一的目的。后来慢慢的变成工作,变成做事,变成做事业,变成有战略的发展定位,这个是后来慢慢一步一步延伸过来的。

当时有一个朴素的心理,希望工厂能够好,我去参加工作是以我姐姐下乡为代价找到了这份工作,而这个工厂的性质当时来讲是一个政办企,然后就开始工作20块5毛一个月。

实际上它生产的产品是土的棉布,1972年我正好偶然的一次机会出差,出差的过程当中听到了玻璃纤维目前是比较好的一个产品,做的人也很少,然后把这个信息从南京带到了桐乡告诉了我们的厂长。

我们厂长当时觉得,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好干,既然有这个产品可以做,他说给你1000块钱,你去想办法买个拉丝设备,就开始朝这个方面进行,回到今天来说,这就是我最早认识玻璃纤维的开始。

后来做成了吗?做成了。东西卖得掉吗?东西卖不掉,因为产品质量太差,根本没人要。但就这么慢慢做,慢慢开始好起来,一年大概做了几百个,也是度日如年。

好在我们厂没有更好的产品,没有更好的发展的方向,也没有更多的钱,所以唯一的指望,希望我们把玻璃纤维能够做成,这就是给我最好的一次机会,并不是说有多大能耐,就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我是一个工人的身份,在做这个事情。后来到1984年的时候,这个厂还是非常困难。在1973年的时候,公司的工厂的性质已经变掉了,变成了地方的大集体企业。

而这个时候再看这个企业也没有指望,后来局长跟我说让我来做厂长,结果后来开会的时候没有得到同意通过,只是说副厂长主持全面工作,我也就糊里糊涂就上去了。

这个时候还是在玻璃纤维的基础上,怎么样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因为当时我们做玻璃纤维,拉丝用的漏板是用泥土做的,很土的。一块两毛钱一个,一天用8个小时,用的原料就是碎玻璃。

第二个层面,我们就是用铂铑合金做的,这比较专业一点,大家可以理清楚,是用玻璃球融化做的产品。

那个时候我们先出去考察,考察回来以后再研究,再搞技术改造,当时借了288,000块钱,开始进行改造,改造以后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总体来说,从根本上还没有走出困境,但吃饭的问题基本解决。

我记得当时我去税务局,他说你去年赚了多少钱?后来说你把这100多人每天到街上去捡废纸,捡废旧的废物,一年利润也会超过你现在的一年一万块钱。

我就跟他说,我是去年7月份刚上来当副厂长,你要给我点时间,我说你这句话,我会记得,当时我说记得的,实际上是厌恶他,其实现在想想,我不厌恶他,是他刺激了我,他让我一定要争这口气,这是在我心中是有变化的,有这样一个过程。

后来我就一直做,做到1992年的时候,我们浙江省批准了桐乡的经济开发区,市里面希望我过去,我也是在桐乡,这个企业很小,可能当领导的、当官的比较能看人,他们对我搞工业还是寄予希望,所以叫了我。

我就在桐乡开始了桐乡市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做玻纤,投资了7500万,桐乡历史上是没有的,干了一个将近年产8000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而这个生产线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做过这种技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池窑拉丝,我也只是听人说,看到了一些东西,然后去做,现在想想也非常后怕。

今天再回过头来讲,是不敢做的,但是当时为什么敢做了?因为当时很简单,要么成要么不成,只有两个结局,就开始做了。

这个时候企业的性质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它是由桐乡市的财务开发公司、桐乡市的银行、供电局和桐乡经济开发区4家国有单位,跟我正式接牌,共同投资,做了现在的这个。

就当时的局势,当时就开始这样做,在这中间1989年我们又改了,从桐乡玻纤厂改制成为正式控股公司,这是1989年,也是浙江省首批首家的一个股份制改造企业,当时的股票还是人民银行发行的。

所以当时有这么一个过程,开始从政办企业到二轻集体企业到股份制企业,在巨石转变到地方国有控股企业,这是1993年。

巨石的中国民族工业道路

1998年,我们和央企合作的时候,公司有一个发展战略,对我来说,最早有一个发展的思想,是跟美国人合资,等到美国人合资全都弄好以后,他跟我签了协议,美国公司人事部经理也专门找我谈话了,接下来要做什么都谈好了以后,一夜之间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所以我又放弃了。

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放弃?因为是两种选择:

一个是走跟央企合作,走中国资本市场,二级资本市场,再来发展自己,走中国民族工业的道路。

还有一个就是跟美国人合资,作为职业经理给人打工,这是有两种。

想了半天,结果还是走了一个跟央企的合作道路,从现在的情况看,应该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产业如此之多,如此之全,但是真正我们中国人自己控制产业的不多,玻璃纤维尽管是个细分市场的产业,但毕竟到目前为止,作为民族工业还保持在手里。

我不是宣传不要引进外资,不要对外开放,如果不引进外资,自己照样能够做好,不引进技术照样能够出人头地,我们走自己的道路。

但是如果说你不行,自己做不好,又不跟人家合作,闭关自守,这是不好。

所以我们走了一条路,到今天回过头来看,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对我们都还很尊重。

最大的竞争对手跟我握手的时候就说过这么几句话,他说:“要特别的祝贺你,当然我心里也是嫉妒你的,走在你的背后,而且我也非常讨厌你,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向你学习。”

这个是他对我们企业的一种评价,这个时候,我想我们这条路选择应该是对的。

我工作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玻璃纤维的规模第一次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国已经占据了70年之久。

当然,这个时候只能说是规模,2008年以后,我们又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从技术、装备、品种、结构上,方方面面与人家的水平都已经拉开了,现在我们正在真正意义上的引领这个行业,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巨石是在客户的骂声中成长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从打基础、上水平、上规模,做了这么几步,后来就开始走国际化道路。

多少年以来,美国、欧洲、欧盟始终把玻璃纤维视为高新技术,不对外输出,从来没有过,我们打破了这种垄断花了不小的代价,最后做成了,当然这个过程辛酸苦辣太多了,但今天,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去总结它,要去发展方案。

我们现在能不能够走出国门,敢不敢在国外进一步投资?

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产品出口为之自豪。为什么出口的引为自豪呢?因为出口对品质要求、管理要求都会更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口产品在整个质量的稳定性,也会有很高的要求。

1994年,我说我们产品出口的第一个国家就定位在美国,人家觉得这个是不可思议,或者说有点异想天开,因为世界上玻璃纤维消耗大国、生产大国、技术控制全在美国,前三大的生产企业全在美国,你怎么定位定在美国?

但我有我的想法,因为美国是一个消耗大国,所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在美国有很好的技术,我们可以听到客户对产品的一些要求,客户会对我们不断提出一些要求,让我们改进。

1995年365天,平均加起来,我接到了326个质量投诉,几乎一天一个,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一片讨厌声中让巨石不断地成长进步。我一直跟我的同伴们说,巨石是在客户的骂声中成长的,是在骂声中成功的,如果我们受不了这种骂,挨不了这种骂,我们就不会成功。

只要对方客户是真诚的,他是希望为你好的,那我们就要老老实实的接受,从我们接到这么多的投诉,到现在每千吨的投诉费只有零点几,这是一个天壤之别。

当时我们去投资,考虑的最主要的是要靠近客户、贴近市场、防范贸易保护,如果说这些你能做好,就应该是好的。

为什么我们能在美国建厂,在埃及建厂,在印度建厂,一个企业真正在国外去建厂,不建的时候可能还觉得没那么难,但你一建以后,这真是太难了,因为问题太多了。

还有一个体会是,我们在埃及投资,在美国投资,现在在印度也投资建厂,投来投去想了半天总结,哪里投资最好?我的体会,中国最好。

中国好在哪里?

第一,中国好在政府各方面还是支持,因为中国在搞经济发展。

第二,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员工,我们的工人最好管理,最通情达理。

在国外就不一样,有两种:

一种在埃及,我们不是说人家坏话,他们比较简单,也不主动、也不少做。

一种说美国人也是笨的,但是美国人为什么笨?因为美国真正聪明的人早就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剩下来的都是墨西哥、菲律宾过去的一些人。我们甚至在美国要找个白人工人都很难,基本上95%是黑人。

当然不是说黑人不好,就是有的很胖,有的很笨,但是法律意识都很强,你不能乱喷他,要出问题的,所以大家到外面去要注意一些。

那边我们厂长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搞的,这么一点一指,他就往后一退,就这么一指一退,他就打官司,要求索赔126万。到现在为止还没结案,没完没了。

还有振石集团最近在印尼,我们做不锈钢生产的液体,买了矿山在建厂房,要有1000多工人到一个岛上,他们上去以后什么也没有,所有的都要给你给他们准备,像这种管理上面,各方面投入都非常大,而且效率非常差。

这样做了以后是不是没有好处呢?我们到了国外以后,市场占有了,客户对你的认知度提高了。

第一,因为一般中国产品出口,他不认为你这个企业是国际化,你如果说到国外投资建厂了,他认为你这个企业是跨国公司,而且你做的特别优秀,你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公司,这个理念不一样。

第二,产品不在他边上检查,他两条腿肯定是迈进一条,另一条腿在外面。因为他也担心万一有变化,他也担心政府哪天跟国家提起反倾销等等。

第三,我在美国最主要的是希望我们工厂前移的过程当中,人才能够做到前移。我们这个地方尽管是一个很发达的县级市,应该都很好,但是优秀的人不可能来到我们这里来工作,那我们就把工厂建在那里,把研究中心建在那里,希望他在那边能够更好的工作。

所以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总结是成功的,特别是欧盟反倾销,我们准备好的,这一次欧盟又对我们埃及说还要实行反倾销,当然没有成立,所有的我们也准备好了,包括我们做风能材料的,我们也在埃及建厂,我们都有两手打算。

所以我们的客户对我们就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信心,这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当中做的一些工作。

20年前中国玻璃纤维产量10万吨

20年后400多万吨,巨石占了近50%

2016年,我们在做智能制造,因为新的时期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怎么让我们的管理更科学?让我们的生产更简单、更安全、更方便、强度更降低?各方面的事情我们都要做,因为我们是中国工信部第一家唯一命名的智能制造企业。

国家也给了我们大额的资金,让我们来先做这个事情,这也是工信部对我们的认同,我们就开始做下去。

智能制造对我们来说,做的应该是非常优秀,我们工厂里面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人均年玻璃纤维产量最高的200吨,但是在我们的智能制造基地,到2019年年底可以达到400吨,翻了一倍。

但我们的成本会实现全世界最低的水平,当然这个前提是我们没有改变它的性能,相反只有提高,这就是我们做的发展,而且现在在继续朝人均500吨的方向努力。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强调的一个观念跟其他人有些不一样,我们不主张一味的去涨价来得到收益,我们目标是不涨价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利润。

我们不是成本加利润等于我们的销售价格,而是我们销售价格减去我们的利润等于成本。

到目前为止,我们跟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相比,至少有5年左右的差距,5年以后,我们可能会达到人家成本,目前来讲没有没办法。

做到了这条以后,我们提出管控要精准化、制造要智能、产销要全球化的问题,这些都要一步一步的做好,来实现我们新建目标。

20年前中国玻璃纤维产量10万吨,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玻璃纤维产量400多万吨,巨石占了将近50%,占了全世界的22%。

它现在还在继续,为什么?因为它的使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

它在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还有更好的表现,因为它有优越的性能,有竞争力的很好的成本,大家都非常喜欢。因为它是个材料,材料放进去以后,一个是它原来的产品能够改进,一个能够使它的成本能够降低。

碳纤维好吗?很好,为什么不用?价格太贵没办法用,所以我们现在的最典型的中国的风能发电,如果玻璃纤维不把碳纤维顶出来,中国的风能将是一句空话。

现在中国的风能始终占了全世界50%以上的份额。而且现在越做越大,越做越长,兆瓦也越走越高,这样的情况之下,尽管我们有很多压力,但是不管怎么样,要想用更好的材料把璃纤维给顶出来,难度非常大。

这个可能性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面几乎是没有,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也是一直在做的。

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可能比较零碎一点,但不管怎么样,我对中国工业情有独钟,我对玻璃纤维工业增生的有这种深厚的感情,它能够发展到今天,也不是说一夜之间的事情,

它能够做到现在这样一个位置,接下去的难度还会越来越大,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还能够把它继续做好。

【转载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qbw@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微信公众号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玻纤情报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fiberglass365.com.cn 苏ICP备0901666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