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独家新闻 国外动态 市场分析 企业新闻 技术资讯 政策法规 主题站
绿色转型——商务区、博物馆到居民区,上海绿色建筑快速生长
发布时间:2017-09-08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成为产业园区及企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文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民众的自觉选择。

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双绿”时代正逐渐从理想走入现实。连日来,记者分赴湖北、福建、上海三省市多地,采访记录“双绿”时代的真实脉动。从8月7日起,澎湃新闻陆续刊发“双绿”系列报道,今天讲述的是上海地标建筑物及住宅区探索绿色建筑发展的故事。

上海中心的空中花园

在上海中心大厦的37层,一名观光客直呼“这么高的空中还有花园啊”,另一旁,其七八岁的儿子蹲在池水边观看鲤鱼游来游去。

其实,像这样的空中花园上海中心还有21座。时间闪回到2008年,上海中心设计之初就确立了绿色建筑的方向。“从双层幕墙到空中花园,从屋顶风力发电到地下地源热泵,上海中心应用了40多项绿色节能环保技术。”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管理总部总经理孙峻说。

上海中心并非孤例。从上海的商务大楼到博物馆再到居民小区,均可见绿色建筑的身影。在虹桥商务区内,整个商务区皆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俨然一座立体都市森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除了绿植屋面,冬季采暖也全部利用土壤能源。在嘉定区某小区内,住宅区安装遮阳卷帘、空气净化系统等。

截至2017年7月底,上海市各类绿色建筑累计总面积已超过1亿平方米。这并非一蹴而就,2014年下半年,《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宣告上海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开始。

“从原来的鼓励,到现在的强制执行,那是一个分界线。”2017年7月底,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筑节能和建筑材料监管处处长陈宁表示,上海还要求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重点区域内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50%。

目前,上海绿色建筑相关立法调研工作已全面铺开,《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呼之欲出。今年,还将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契机,将《条例》的一些要求先行先试起来。

上海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应用了双层幕墙、楼顶风力发电等40多项绿色节能技术。

商务区:高温天却凉意阵阵

“高温”无疑是上海今夏的高频词,不过虹桥商务区却凉意阵阵。

7月下旬,澎湃新闻记者走访虹桥商务区时注意到,屋顶绿化、壁面绿化、挑台绿化、廊柱绿化、围栏绿化、道路绿化……3.7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栋栋新建楼宇“见缝插绿”,形成了一座立体都市森林。

“绿树可以给行人遮阴纳凉,屋面、屋顶绿化可以给房子隔热,这是大虹桥给人们带来的清凉。”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建设处相关负责人李远表示,虹桥商务区开发之初就颁布了建设“绿色CBD”的《上海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 绿色CBD 不单单是绿化意义上的绿 ,建筑物由内而外的节能低碳才是它的核心指标。”

这份夏日清凉,和商务区四通八达的地下廊道不无关系。

走访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乘地铁到达虹桥火车站后,不需走出地面,沿着地下廊道就可以到达商务区多个大厦。商务区内一位白领对记者说,“坐地铁到虹桥商务区上班,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地下就可到达。这几天高温,中午去周边的商业广场吃午餐, 楼与楼之间有空中连廊或地下通道,也不必担心在大太阳下暴晒。”

虹桥商务区,空中、地面和地下三层步行廊道。

对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是虹桥商务区一大特色。虹桥商务区正在建设一个堪与世界上最大“地下城”所在地蒙特利尔媲美的“地下虹桥”,核心区内共规划有20条地下通道 。目前,空中廊道、地下通道等一批政府配套项目已基本建成,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二层步廊工程,在2017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已投入使用。

李远介绍,占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其全部建筑皆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施工,其中50%以上达到二星级要求,地标建筑则达到三星级要求。2017年7月,虹桥商务区核心区352栋社会项目已有97.7%实现结构封顶,53%以上完成竣工并逐步投入使用。这些新建商务办公类项目100%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虹桥商务区并非个案,上海正同时依托8个低碳商务区、7个郊区新城、6个重点功能区域,大力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目前,虹桥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已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示范申报也已通过住建部评审。

公共建筑:“冬天采暖量100%用绿色能源”

不止商务区,公共文化场所也在探索。

2007年对徐晓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式立项,也开启了他长达7年绿色博物馆建筑的探索。

“当时的建馆目标,就是要把自博馆建成一个能够展示绿色建筑技术的载体,”上海自博馆管委会副主任徐晓红说。在新馆建设时期,徐晓红是该馆工程管理部部长,亲历了博物馆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如今他还记得博物馆建设之初的情形。

一开始是选址上的考虑,徐晓红认为“建筑物首先要和周边环境和谐相融”。上海自博馆坐落于静安区雕塑公园,此处位于市中心地区,土地紧俏,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让场馆既与雕塑公园现代气息相一致,同时又为观众提供宽敞明亮的展厅空间,成了徐晓红苦思冥想的问题。

上海自博馆贯通上下的细胞墙,外面是一座中式景观庭院。

“现在来看,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我们有一定的表率作用。1.2万平方米的土地,我们做到了4.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中3.3万平方米都放在地下,保证了足够的展厅空间。”徐晓红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地下空间采光、通风和消防安全,馆方巧妙地将其向阳一面开辟为上下贯通的景观庭院,“表面上这是一座赏心悦目的中式庭院,实际上场馆的光线、通风都通过这个设计实现,安全疏散也通过这里解决了”。

建成后的自博馆,远远看去宛如一只“绿螺”,盘旋而上的绿植屋面从地下冉冉升到空中。在许多观光者眼中,上海自博馆就像“雕塑公园最大的艺术品”。

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节能,自博馆亦不例外,作为上海最早探索地源热泵技术的项目之一,自博馆高效地实现了土壤能源利用。

上海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但土壤温度基本稳定在16-20 之间,地温非常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为了应用这一技术,在建设之初,自博馆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还专门在上海社科委申报课题。经过反复的模拟实验之后,该技术终于达到了可以结合自博馆项目应用的条件。徐晓红介绍,在自博馆项目开建以后,他们在地下打了将近800口井,以利用土壤能源,地源埋管的埋深达到50米左右。

现如今,年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冬天的采暖量100%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用的都是绿色能源,这一块就极大地降低了能耗,也节省了运营费用。”

住宅区:装空气净化系统,祛除PM2.5

“绿色建筑”也扩展到了居民区。

7月19日中午,上海正处于连日高温时期,位于嘉定区的三湘海尚名邸小区,许多住户把黑色的外遮阳卷帘降了下来,以遮蔽毒日。

三湘海尚名邸小区,许多住户降下了外遮阳卷帘。

“窗户外的遮阳卷帘降下来,光热绝大部分就被遮挡住了。” 上海三湘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力群说,这是他们区别于许多住宅的一项独特设计,“像现在这么热的天,室内热负荷会增加空调能耗,而它的主要来源就是太阳光照,所以我们加装遮阳卷帘,能够最大限度地遮光,同时它可以任意调整高度,满足室内所需的采光。”

讲起这座几年前已建成售罄的住宅,李力群如数家珍。

虹桥商务区冠捷大厦屋顶的“开心农场”。

李力群表示,他们具有发明专利的空气净化系统,采取地面送风屋顶排风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祛除住宅内PM2.5,它的热回收功能也降低了空调能耗,让室外新风送入时经过一个预冷过程。

为了检验这套自主研发的空气净化系统对颗粒物的净化作用,李力群和同事先后邀请了四家第三方机构前来测试。和上海市环境科学院签订合同之后,为了“挑选”一段雾霾日来检测,李力群几乎每天都盯着天气预报,盼着雾霾到来。“那段时间跟着了魔似的,天天盼着雾霾过来,这样第三方的检测就有了室内外对比,检测结果也有说服力。”

最终,这套净化系统得到了专业机构的验证,李力群向他建造绿色住宅之梦又迈进一步。“作为一个建筑人,我已经在这一行呆了快20年,有了这样一个绿色建筑项目留在身后,它能够实实在在地惠及到普通人,确实感到无比自豪。”李力群说道。

像李力群这样的建筑人并不在少数。澎湃新闻从上海市住建委了解到,2014年上海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仅2016年度,上海市完成绿色建筑审图共计35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项目1784万平方米,占年度规模的一半。

陈宁向记者描述了未来上海绿色建筑发展要实现的三个转变,“第一,规模由单体向绿色生态城区转变,着力发挥绿色建筑的集约发展优势。第二,重点从设计建造向运营管理实效转变,将绿色的理念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获得感。第三,落脚点由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向城市有机更新转变,通过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强化用能约束,加快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陈宁补充道,“实际上这已不是未来的计划,我们已经在这样做了。”

目前,上海绿色建筑相关立法调研工作已全面铺开,《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呼之欲出。

2016年,上海市住建委进一步组织开展了《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的编制研究工作,已基本形成条例初稿。陈宁透露,“我们累计召开近40次条例编制讨论会,对近300条的意见进行收集和处理,目前条例已列入了市人大的预备计划。今年,还将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契机,将《条例》的一些要求先行先试起来。”

陈宁表示,随着绿色建筑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备,上海的绿色建筑发展又将进入新的阶段。

来源:绝热节能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chinajrjn.com 苏ICP备0901666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