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的好房子如何登上雪域高原?应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住建局之邀,包括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位教授在内的“雪域栖居”博士实践团暑期进藏,开展高原藏区装配式建筑技术调研与规划,助力攻关装配式建筑引入青藏高原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工程建设行业新理念新技术公益培训……
传统造房子,水泥搅拌,现场浇筑,铅锤测量;新式造房子,工厂预制,标准构件,快速拼装。
在上海,这种被形容为“乐高积木”模式的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多,全城已落成千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在建筑工地之外,标准化构件的预制企业,月均产能突破100万平方米,有的企业达到世界一流,出口日本等国。
当地装配式建筑样板房外观
而在西藏地区,大部分藏民仍居住在简易土坯房和砖瓦房内,房屋质量尚存隐患,抗震系数不易保障。但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建筑施工条件差、周期短,因此搭建环保节能的装配式建筑,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建筑施工难题,也能进一步保护藏区的脆弱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抗震设防效果。
上海造的好房子如何登上雪域高原?应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住建局之邀,包括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位教授在内的“雪域栖居”博士实践团暑期进藏,开展高原藏区装配式建筑技术调研与规划,助力攻关装配式建筑引入青藏高原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工程建设行业新理念新技术公益培训。作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他们计划于今年10月再次援藏。
因地制宜,创新建筑与藏区文化和谐共生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也是上海对口援建所在。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不仅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当地的传统藏式民居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型的装配式建筑,在工厂生产好预制构件,到施工现场再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在藏区推广和发展装配式建筑,首要考虑藏民们对创新建筑的接受程度。实践团中负责规划板块内容的博士生朱凤凤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装配式建筑在日喀则推广也要坚持因地制宜,彰显当地文化风貌。”将新型建筑技术与西藏传统风貌结合,在改善藏区人民居住水平的同时兼顾当地民族文化,可以说是实践团调研和规划的一大亮点。
实践团在拉萨市藏建科技公司调研考察
而除了让装配式建筑在形制方面更加适应日喀则风格,从技术路线和产业链上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青藏高原相当大部分处于板块活动边界,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而装配式建筑中所采用的焊接钢结构框架,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强度要求,也是建筑物中抗震性能最好的建筑单元体。把抗震设防要求直接置入藏区的农房建设中,也能够整体提升居住地抗震能力。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中的钢构件使用寿命可达80年,而在西藏采用轻钢架结构加上预制板的做法,不仅最适合当地环境特点,而且能保障居民用房拥有40到50年的房屋使用寿命。同时考虑到藏区民居的墙体普遍较厚,藏民们也认为墙体太薄不安全,实践团成员建议将预制板等标准构件,在生产时进行加宽加厚处理,让藏民们安心放心。
保护藏区脆弱生态,发展绿色建筑正当其时
航拍江孜古城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作为连接中国西部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城市,日喀则正迎来新一轮工程建设热潮。然而,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使得工程建设难度加大。
日喀则市政府近几年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建力度,去年便达到26亿元,不过还未达到大幅拉动基建发展的预期目标。在建设旺季,高原地区劳动力短缺,建筑材料也稀缺。同时,恶劣气候不时出现,施工周期制约了日喀则市乃至整个藏区的基建大发展。
正因如此,实践团负责公益培训板块的船建学院博士生梁晴雪告诉记者,在西藏地区推广装配式建筑具有后发优势。“装配式建筑刚好存在抗震性高、不依赖大量劳动力、现场施工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当前装配式建筑已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推广,对西藏来说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几段弯路。”她说。
当地装配式建筑内景
日喀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黄居壁同样十分看好装配式建筑在西藏的发展前景,他表示,“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工程建设模式,大力应用推广绿色生态建造、装配式工程技术,是日喀则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藏区发展装配式建筑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防意义。“西藏地区地处我国边界,海拔极高,生存环境恶劣,边防戍守战士们的居住条件也异常艰苦。” 这一2017“三下乡”全国重点项目的实践团员、博士生赵宸君说,“装配式建筑的后方预制、现场拼装,施工时间很短,建筑可移动性也强,能为我国边防事业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