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独家新闻 国外动态 市场分析 企业新闻 技术资讯 政策法规 主题站
为什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发布时间:2019-11-12   浏览次数:

据统计,建筑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业钢材消耗量占社会钢材消耗总量的50%,每年产生建筑垃圾15亿至24亿吨。资 源能耗高的同时,环境污染严重、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因此以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方式为起点,对建筑业进行转型升级符合社会需求,也是我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要篇章。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中央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建筑业改革,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已经有30多个省市地区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其中22个省份均已制定了装配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政策强力推动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行业内相关资源的需求已进入井喷倒计时。

生存环境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尤其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作为当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国,全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

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引用数据: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同时我国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对建筑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日常生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最近几年成为我们的新朋友,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家庭装修等都是人为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每到入冬,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

为此,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包含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等。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正好契合了节能 环保的要求,也契合了清洁生产的需求。

据统计,从《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颁布开始,2016年北京PM2.5浓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 。我国重点经济发展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跟2013年比,改善的幅度大约在30%左右。全国层面上,统计了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而这些经济重点发展区域,也是装配式建筑推广起步较早,建筑业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数据来源于“大气污染防治媒体见面会实录”)

基于以上各种问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更节约资源、环保的建筑重新被定义,并迅速进入市场,引领建筑业开启新的篇章。装配式建筑相比现浇建筑,建造阶段可以大幅减少木材模板、保温材料(寿命长,更新周期长)、抹灰水泥砂浆、施工用水、施工用电的消耗,并减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排放,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带来的杨尘和噪声污染。

表1-1 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现浇建筑的节能降耗水平

人口红利消失的长远需求

「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总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但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的规模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越快。

从图片可以看出中国在2012年几乎已经没有人口红利。而实际从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而 2017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约为9.02亿人,2017年比2016年减少了约600万人。自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减少,减少总量已经达到2500万人。

从 2015 年左右开始,体力劳动力市场人口数量迅速下滑,这一趋势或维持 10 年以上,累计减少的适龄人口将占当前人口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根据专家预估,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

作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之一,相较其他行业而言,传统建筑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更高,且因工作环境、强度、时间等因素,多需要年轻人。但是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分散、低水平、低效的传统粗放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至今多是以包工头为单位、小规模、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导致传统建筑业高成本、低效率。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结束,“用工荒”蔓延,工地工作越来越难吸引到年轻人。同时由于国家发展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发展,从劳动强度、职业地位、就业环境等各方面来看,当前建筑业与其他新兴产业存在较大差距,新生代的劳动力就业择业优先选择其他新兴产业,偏离传统建筑业。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表1-2

招工难,难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懂技术的产业工人及劳动力工人少。一二线城市,最现实的情况就是招聘高学历的大学生,同一个岗位简历成堆,而工地找木工、电工、钢筋工等技术工人却很难找到。

因此从整个行业看,与我国城市“白领”工作者相比,技术型“蓝领”工作者、懂技术操作的产业工人更稀缺。建筑业工人的转型势在必行,必须要加快让传统农民工转型为建筑产业工人,在逐渐摆脱低效的粗放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转而以高效的工业化作业方式替代。

表1-3 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

减少“体力劳动力”的投入的同时,也需要改变目前建筑业工人的从业环境,减少恶劣环境下的劳动力工作,增加机械辅助人工操作为主的室内作业。这样不但延长建筑业劳动力的“职业寿命”,更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建筑业,增加对建筑工人的继续教育、建立长期培训的机制,培养出专业更齐全、技术更精湛的产业工人,最终达到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替代大量手工业生产方式。

从生产方式来看,工业化生产方式比较典型的当属欧洲。结构部件和装饰品等部件的制作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德国艾巴维(Ebawe)、德国SOMMER、德国沃乐特(Vollert)、芬兰Elematic、德国安夫曼(Avermann)等欧洲生产线均已成功被国内引进使用。

图1-5 生产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于艾巴维生产线)

以环形生产线为例的一个欧洲预制构件厂,年34万㎡实心墙体、21万㎡三明治墙体、36万㎡叠合楼板、5万㎡双层叠合墙板的设计产能(合计约超10万m3的年设计产能),整个流水线仅需要42名工人,2名技术人员,1名车间管理人员。而国内同样生产这些构件,采用手工作业却需超200名工人,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内人工需求的巨大缺口逐渐浮现。

技术进步提升国力的根本需求

表1-4 纵观国内外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上世纪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并且利用住宅大规模建设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形成了合适的建造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住宅以人力为主的建造方式。数据显示,工业化方式将建筑精度从厘米提升至毫米。与此同时,各国都是由政府牵头,大力推动,为实现“成本降低、时间缩短、缺陷率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值利润率提高”提前做准备。

纵观全球,工业化生产的核心硬件设备、技术,德国、芬兰、日本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化所需的设计软件,欧美走在世界的前列,建筑业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系统,欧美几乎垄断全球管理系统市场份额;产业工人的培训体系及工业化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日本也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相比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助力。

现阶段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运维等,已经成为各国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和集成出口的重要工具。当我们在学习、使用这些配套的同时,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硬件和软件。在信息技术及大数据主宰的时代,信息的流失及核心技术的依赖,已经屡次爆发出了危机,且让我们正视到了技术落后的局面。我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但建筑物联网还在初级阶段,只有加快建筑智造、BIM管控、工业生产、质量追溯、产业链整合等一系列工作实施进程,将装配式建造技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跟上物联网的步伐,才能尽早展现装配式建筑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诸多效益,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

由此可见建筑业重视技术研发、掌握行业核心技术、融入信息化时代已迫在眉睫,也是我国技术发展、国力提升的重要基石。

有人会说,既然欧美国家的装配式技术那么发达,生产效率又高,我们直接引进流水线,照搬技术,可以少走弯路。先进的技术借鉴的确可以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否可以照搬,我们看一下以下几组对比和分析:

(1)欧洲全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式

图1-7 欧洲全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式(钢丝绳连接)

该方法方便实用,在放入预制混凝土构件时简单,构件的生产效率高,但此连接方式及材料强度未得到国内认定。

(2)欧洲半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式

图1-8 欧洲半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式(插筋)

(3)国内叠合剪力墙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法

图1-9 国内叠合剪力墙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法

(4)国内全预制剪力墙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式

图1-9 国内叠合剪力墙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竖向连接方法

图1-11国内全预制剪力墙按抗震要求的竖向连接方式二(浆锚搭接)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到,欧洲的连接方式更适合PC构件的生产,安装效率更高,国内PC构件的种类更多、连接更加牢固, PC构件的制造、安装成本更高。这也因为我国对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更高,因此欧美的技术不能马上照搬到国内。

在研究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装配式经验的同时,切忌完全照搬欧美、日本的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要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装配式。

表1-5 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装配式经验

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来看,我国的技术借鉴了日本和香港了经验,形成了符合中国需求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同时在引进学习欧洲先进的装配式生产方式的同时,我国自己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流水线供应设备商。

建筑业的创新和革命是解决当前我国建筑业落后、粗放局面的唯一途径,建筑工业化仅仅只是步入工业化2.0的开始,建筑产业化是迈入工业化4.0的前提。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成果,而建筑工业化的实现需要装配式建筑这个载体,不断的实践、完善、提炼、总结,最终真正成为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革新。

技术进步是当前提升国力的根本需求。通过推动装配式建筑,最终实现建筑产业化,这个发展过程带动建筑业软、硬件技术的革新、人才的培养、信息化的成长、物联网的发展。由此可见,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革命的起点,意义深远。



【转载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bjb@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来源:绝热节能网
 关键词:
免责申明 网员服务 广告服务 站内导航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www.chinajrjn.com 苏ICP备0901666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