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为何叫好不叫座
最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在要不要发展装配式建筑上,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关于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各种好处和优势,也基本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产业运营的一般规则来讲,装配式建筑的局面应该一派红火才对。可现实如何呢?
目前,上海市场因为有政府的强制命令,装配式建筑行业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红火。但实际情况却是,各开发商踩着政府规定的底线,采用少量的PC构件建造房屋,只要能满足政府关于装配率的要求即可,绝不多用哪怕一点。而其他城市就更是比较冷清了,尽管政府有各种政策、动员、补贴等,但在开发商方面,响应并不是太积极。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局面呢?市场上有好几种说法,诸如对质量不够放心、购房者不太认可、供应商不够多、成本高等等。其实,不管找什么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就是PC构件成本太高,从而导致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建筑成本高。且大家认为,对单幢建筑而言,装配率越高,建筑成本就越高。而市场上,传统建筑公司的能力并非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一项新技术他的效果再好,如果成本增加,市场是很难接受的。
这种局面让人想到上世纪90年代,建筑业推行商品混凝土的窘况。放到今天,商品混凝土替代现拌混凝土,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讨论的事。商品混凝土具备很多好处,比如环保、质量好、污染少等。但当时面市时,每立方的成本,要比现拌混凝土高50-100元/m3。于是,各建筑公司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使用。然而政府强制推行力是很大的,一面强推,一面培育商混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商品混凝土的价格由于规模化发展,已经低于现拌混凝土了。到今天即使是农村乡镇建房子,也开始使用商混了。
从此,不难发现两个规律。一是价格是一个产业具有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决定产业未来发展走向;二是新事物的推广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事物的反击,这是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遭受挫折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相反它会让新事物在重重的夹击中不断完善和强大,更具生命力。
跳出建筑行业,来看看目前几家可称“卓越”的企业。一是华为,他的产品其实并不一定比思科等欧美企业的更好,但价格比他们低很多。所以,华为这几年发展异常迅猛,已经成为行业全球排名第一了,其他国际同行几乎无力与华为竞争。二是中国高铁,是中国现代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产品很好,不过很难说一定比日本、德国的高铁强很多,但在国际市场却屡屡打败德日等企业,中国高铁胜利的手段主要也是靠价格。三是中国的微信,功能强大还基本免费,用户只需要支付便宜的流量即可,费用比短信低多了。所以微信一面市,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让电信、移动和联通的短信毫无还手之力。为什么?微信的使用费用极低。
以上这些实例说明:在功能满足的情况下价格的优势是核心的优势。低价格的魅力,是几乎所有消费者无法抵抗的。
回到装配式建筑行业,由于这个行业的传统优势很强大,这些年发展的还一直比较好。所有的房建企业几乎都是依赖外生性的成长,靠市场推动发展,所以不管是央企还是民企,在科研上投入很少。所以也造成了中国建筑业长期保持在低端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变和进步,无法适应国家整体战略的发展。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的浪潮来临之时,不假思索,还是拿来主义,直接照搬国外的做法。所以,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在质量上的问题几乎可以解决好。但在成本上,很不理想。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没有哪个地产商发自内心真正想大规模的采用装配式建筑。即使在政府的鼓励及强制使用的前提下,都是被迫象征性的试一试。
而对这一局面,身处其中的装配式建筑企业该何去何从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装配式建筑企业该如何降低成本
装配式建筑是必然趋势,就如同当初的商品混凝土一样。它的发展是传统企业逆转不了的。市场变幻莫测、稍纵即逝,传统建筑企业如果不快速进入这一行业,再过几年,就没机会了,等于主动投降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够活下来的一定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目前装配式建筑成本居高不下,也如同当初的商品混凝土一样,如果不快速降低成本,没有订单,即使建好了PC工厂,也会饿死。
所以,对于房屋建筑企业而言,下一步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要进入装配式建筑这一行业,且进入后要快速降低成本。这个行业的时间窗口期,估计也就三五年时间,这个期间内,中国一定有优秀的企业取得突破,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那么在当前的形势下,装配式建筑企业该如何降低成本呢?
首先,在降成本的认识上要统一思想。目前,市场一致认为,装配率越高成本就越高,所以,在项目实施中尽可能降低装配率。这本质上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思维。因为从理论上而言,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手段来完成房屋的建造,而工业化一定比手工作业成本低。所以,工业化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才对,这才符合工业化的逻辑。现在成本高的状况完全不能证明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的论断,这是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而我们不能因为碰到瓶颈就放弃努力,再回到传统路子上去。一定要硬着头皮,加强技术研发和精益管理,将装配率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呼吁,单栋建筑装配率达不到50%的,不能叫做装配式建筑。按照现行的行业标准,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百米高层建筑的装配率做到65%-75%。而目前,一些城市尽管装配式建筑推广得很热闹,但单幢建筑的装配率仅有15%-20%,连30%都做不到。这不能叫做装配式建筑,这样的建筑没什么先进性可言,这充其量可称为:使用了少量预制构件的传统建筑。
所以,我们要统一一些基本的认识:高装配率并不代表高成本;单栋建筑装配率应该高于50%;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一定可以解决。只要树立了这些信念,并坚持不懈的努力钻研下去,解决成本问题不需要太长时间。
迎难而上,认真分析造成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的原因。
装配式建筑成本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PC构件成本很高。目前市场上的PC构件售价大概2500-3000元/立方,比传统混凝土高了一倍还多,这样高的成本怎么会不推高建筑成本呢?二是现场施工的成本很高。原来的传统方法,现场管理者和工人都很熟悉了,经验丰富,对建筑的整个过程都非常了解,成本可控。现在突然增加了一部分PC构件以及构件的吊装部分,而且还要和传统部分相融合。实际上,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是传统部分和装配式部分两大体系在并行运作,管理难度和操作难度都明显加大了。面对不熟悉的作业环境,效率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这样的一种现状肯定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既然知道问题出在这里,就应该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尽可能提升现场装配率,极大地降低现场模板使用量。装配率的提升可以增加工业化作业比例,用更多的现代化机械代替人工作业,大幅减少人工数量。装配率的增高也会提升现场模板的重复使用次数,减少了浪费。同时,装配率的提升也代表着传统部分的减少,两大体系的管理会逐渐变得简单,现场作业的效率就会提升,管理成本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必须大幅度降低PC构件的单方成本。其实,不论是现浇还是装配,PC的总量并没有变化,所以PC的材料费是一定的。所增减的是构件制造的措施费。PC构件的措施费主要包括人工费、模具费、预埋件费用及固定投资摊销费等。目前,由于产能不够和工厂生产效率不高,这几项费用居高不下。综合下来,导致PC构件的单方造价很高。所以,一个企业想降低PC构件的单方造价,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下苦功夫。
目前,市场上很多模具、预埋件等都是专利产品,价格虚高。企业要么自行开发,要么具备一定的需求量,从而提高谈判筹码,降低造价。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目前,各PC工厂的生产效率很低,人均每天只有1.5立方左右,导致单方人工费较高,虽然这已经算是在行业比较好的水平了。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升作业效率,如果做到人均每天5-6立方产量,相比传统方式,人均效率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所以,PC工厂的管理,成了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新难题。如果不集中精力解决,就不会有竞争力。
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经过大量实践发展,PC装配式建筑要降低成本,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行工程总承包。总承包商要站在工程全产业链、全流程的高度,进行工程设计。将工厂制造的难题和现场总装的难题,在设计环节进行统筹考虑,求得一个全流程的最优解。
不得不承认,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问题,是目前行业里最难的问题。技术的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大量的技术投入解决,管理的难题我们可以用心去沉淀,且在前期的攻关中已经效果较好。但是成本的难题,仍然需要我们去努力研究。一旦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企业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解决不好,前景堪忧。
成本问题就像是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发展中的一道重要的坎,这道坎对装配式建筑企业生死攸关,迈过去,前方光明无限,跌倒在这里,可能很难再爬起来。而有志于此行业的企业,必须尽快迈过这道坎,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转载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bjb@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