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

Industry Hotspots

全国人大代表吕春祥:碳纤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凸显,需打通应用堵点

发布时间:2025-03-12  浏览人数:

图片

2025年3月6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参加完山西代表团分组会议回到驻地。得知有记者前来采访,他欣然从行李箱中取出几件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黑色艺术品”,介绍起山西碳纤维产业的新进展。  
图片  

(吕春祥代表展示T800级碳纤维和3D打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摄)


“这两个材料都是我们实验室研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原料面粉与成品面条一样。”吕春祥手持T800级碳纤维和3D打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告诉记者,他手中的这些材料被誉为“黑色黄金”,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装备、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在陈列桌上,记者看到,这些材料构件中不仅有3D打印成型的碳纤维无人机桨叶、无人机机身、齿轮和电磁屏蔽风罩,还有碳纤维医用(骨骼)固定支架。  
记者随手拿起碳纤维医用(骨骼)固定支架仔细观察,发现其构造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这是利用3D打印技术建模一次性打印成型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制备出形状复杂、不适宜机械加工的构件。”吕春祥一边展示,一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更低、强度更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轻便、舒适的医用固定装置,是未来医疗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它的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时间回到2003年,当时碳纤维技术和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在这一背景下,吕春祥带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团队,经过上千次的工艺试验,历经多年,先后攻克了宇航级T300、T700和T800等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难关,为我国关键领域装备用碳纤维提供了国产化保障。  
在碳纤维领域深耕多年,吕春祥见证了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基础薄弱到技术相对成熟的过程。  
“我从事碳纤维研究已经30多年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每年都会围绕碳纤维领域提出一些建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为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吕春祥说。  
吕春祥认为,近年来,我国碳纤维产业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体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他建议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打通碳纤维应用的技术堵点,做到“会用”和“用好”相结合。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现有产线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今,山西已成为我国高端领域‘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碳纤维保障基地。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做大做强贡献山西力量。”吕春祥表示。


END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纤维及复合材料、绝热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标准引领,承担了玻璃纤维、绝热材料、碳纤维3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建筑材料领域委员会玻璃纤维及碳纤维技术委员会、绝热吸声材料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是ISO/TC61/SC13及ISO/TC163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18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61项。目前已形成覆盖玻璃纤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绝热材料行业全体系各层级标准的研制能力,提供全产业链全流程“一体化”标准服务,同时提供ISO国际标准策划、编制、申报、参编服务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在航空航天、海洋核电、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具有复合材料“成分-组织-性能-服役”实验室研究分析能力 。重点开展高性能纤维、纤维预制体、树脂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分析 ,覆盖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机械力学性能、无损检测、热性能、老化性能等实验室研究分析能力,致力于帮助复合材料相关企业建立健全实验室研究分析体系、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实验室研究分析方案与服务。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依托深厚的行业资源,专业的产业背景,资深的服务经验,承接纤维及复合材料、绝热材料领域行研报告服务并代理Markets and Markets、Lucintel等全球著名咨询机构研究报告业务。


相关业务,请与以下人员联系。      


实验室研究分析相关服务

孟继荣:15295516105


行业咨询及报告相关服务

马   剑:13851757521


标准相关服务

杨剑平:17625900502

源:科技日报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bjb@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号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识别请关注我们

 新材料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