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成立一百五十周年庆典中宣布,到2020年,该公司全球计划投资 100 亿欧元,其中近 25% 的研发工作将在亚太区进行。包括让亚太地区的研发人员总数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国。
记者同时获悉,从2016 年起,巴斯夫先进材料和系统研发全球总部也将落户上海。这是巴斯夫亚太区“智能成长”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巴斯夫起源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长达150年的历史上,与中国合作的历史有130年。1885年,当时成立20年的巴登苯胺苏打工厂(巴斯夫的前身)把一位名叫Theodor Sproesser的经理派往一个遥远的国度——中国。这位经理要在中国为巴斯夫产品如刚刚发明的煤焦油染料开发新的客户群体。当他发现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都穿着蓝布衣衫,用红色庆祝新年,他确信找到了靛蓝和品红染料的新市场。
在接下来的130年里,这一探险获得了持续进展 :2014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55亿欧元。包括在南京建立的大型、最先进的一体化(Verbund)生产基地。
巴斯夫董事会副主席薄睦乐表示,“巴斯夫的发展历史证明,任何一家公司仅靠自己的努力很难取得成功。”他举例,19世纪晚期巴斯夫刚在中国销售燃料满足增长的人口对高品质的衣料需求的时候,公司已经和本地的经销商合作,找到符合中国市场状况的适当的解决方案。比如颜色要迎合市场需求,小的包装产品以适合长途运输,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等等。
在巴斯夫内部,这类合作方式被称作是“共创”,通过合作伙伴之间多年建立起来的高度信任和彼此开放的心态,共同创造,共同创新,以此带来更高的净现值,减少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并能够高效利用创新资源。
对此,巴斯夫董事会副主席薄睦乐表示:“中国市场正在从商品市场转向一个特种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集成型、智能型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巴斯夫需要“为中国找到中国的方式。
目前,该公司直接在中国开发创新化学品,产品用于服务全球市场。在巴斯夫的亚太地区“智能增长”策略中,除了继续推动化学领域的业务增长和作用,也需要和深入与中国伙伴的合作。今年,上海亚太创新园二期将落成启用,作为巴斯夫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它同时也是该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