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领域:民航及航空装备是拉动需求的又一重点
●碳纤维复材在民航结构件上占比可高达50%
航空航天领域的产品耗资巨大,即使是很小的减重也能对总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据波音公司估算,喷气客机质量每减轻 1 kg,飞机在整个使用期限内可节省 2200 美元。美国 NASA 数据显示,航天器每减重 1 千克,将增加 1kg 有效载荷,可以节约 2 万美元。因此材料的轻量化在航空航天领域至关重要。
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近几年稳定增长,2019 年需求 2.35 万吨,同比增长 12%。Mordorintelligence 预计全球航空碳纤维市场 2019 年-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 11%。中国市场 2018 年需求 0.11 万吨,同比增长 22.2%,高于全球水平。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逐年增长,从 2015 年的 3.1%增长到 2019 年的 4.68%,2022 年有望占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需求的 6.3%。2017 年,经过了前几年的技术研究和下游产品的研发准备,随着新航空航天设备研制结束,批产期到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需求迎来快速增长,根据赛奥碳纤维预测,随后两年都有望保持 20%以上的高速增长。
1970 年代起碳纤维开始在飞机阻流板、升降陀等二次构造材料上被使用。积累了实际使用经验后,1980 年代后期开始,尾翼和客舱等一次构造材料上也逐渐开始使用碳纤维。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这两家大型飞机生产企业在各机型上不断增加碳纤维的使用量,飞机零部件使用的碳纤维型号也从早期的 T300 变化成 T700、T800 以及高模高强的 M 系列碳纤维。
2007 年投入运营的空客 A380 以及 2009 年起航的波音 787 单机都使用了超过 30 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波音 787 的主翼和舱体全部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生产,外板也采用全碳制造,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占据了其结构重量的约 50%,可以说是一款划时代的飞机,该款机型是 2015 年前拉动碳纤维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6 年开始,空客 A350 成为增加碳纤维需求的重要助力,2017 年空客 A350XWB 交付 78 架,比 2016 年增加 60%。此外,2019 年亮相的波音 777X 对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则进行了优化设计,革命性地采用整体翼梁设计,机翼长度达 32 米,4 根翼梁需要约 640km 碳纤维丝束,降低了 777X 的空机重量。
●商飞及航空装备有望拉动我国碳纤维需求
商用飞机是未来驱动我国碳纤维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的民航飞机企业中国商飞公司研发的国产客机也应用了碳纤维,C919 是碳纤维材料首次在国产客机大规模应用的机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约为 12%,主要采用 T300、T800 级别的碳纤维。应用部位包括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翼梢小翼、后机身(分为前段和后段)、雷达罩、副翼、扰流板和翼身整流罩等。此后,C919 系列飞机的复合材料比例有望逐渐提高,复合材料产业链将会朝国产化进一步迈进,推动国内碳纤维企业发展。
根据新材料在线报道,我国首次使用航空复合材料要追溯到 1970 年代中期,歼 12 飞机的进气道壁板使用吉化的高强一号碳纤维制造。其他机型在不同部位也应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 0~20%不等。军用碳纤维的应用涉及国防安全问题,由于日本和美国对我国禁运,所以碳纤维国产化十分迫切。中国对国防军工碳纤维的研究始于 1962 年。 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从国外引进碳纤维技术和设备,我国碳纤维行业才开始发展。本世纪初,我国开发出了 CCF300 和 HF10A 型号碳纤维,与东丽 T300 性能相当。根据公告,光威复材在攻克 T300 级技术后,在 T800 级高强中模碳纤维生产技术的攻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 T800 产品已被选用验证。
●国产航天级碳纤维突破技术封锁
航天方面,向宇宙发射搭载了卫星等设施的火箭和太空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能量。因此,减轻材料的重量至关重要。碳纤维对于人造卫星和火箭等的大型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国产人造卫星的结构体、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中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真空环境中,在强烈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暴晒下,碳纤维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仅为金属材料的 1/10 左右,具备对抗温度变化的稳定性。碳纤维还具备优异的比强度、比拉伸模量和各向异性,是最适合宇宙用途的材料。今后随着通讯卫星等设备发射数量的增加,碳纤维的市场将不断扩大。
汽车船舶领域:优化制造成本将有望打开市场
2019 年汽车领域碳纤维需求 11800 吨,增速为 9.26%。预计未来两年仍有望保持 10%左右的增速。
● 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汽车轻量化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汽车需求量在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但汽车大量增加会带来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为了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不仅是中国,全球汽车厂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奥巴马政府于 2012 年出台的方针,要求 2025 年前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行驶 87.7 公里,即每 100 公里耗油大约 4.32 升。2018 年 8 月 2 日,特朗普公布计划下调奥巴马时代制定的新车燃效标准的提案,2020 年联邦政府将不再出台新的燃效标准,建议未来燃效标准停留在 2020 年每加仑汽油行驶 56.3 公里,约每 100 公里耗油 6.72L 的水平,但此举遭到包括加州在内的美国 19 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的反对。欧盟委员会于 2015 年出台新的减排法规,规定到 2021 年欧盟境内销售的新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上限为 95g/km。严格的排放法规使各大汽车厂商纷纷采取行动,将节能减排纳入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汽车轻量化受到各大厂商的重视。
●碳纤复合材料有望成为汽车结构件轻量化材料首选
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手段包括选用轻质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和改进制造工艺等。相比于前者,优化结构设计和改进制造工艺带来的减重效果较小,因此目前实现汽车轻量化主要方向是选用轻质材料。
●宝马 i3 成首款全碳纤维车架的量产车
宝马作为汽车制造行业的风向标,是率先将碳纤维应用到车体制造中的品牌之一。在 2013 年宝马 i3 全球发布会上,公司指出碳纤维材料首次大量引入宝马 i3,并专门采用了新的设计理念,由 Life 和 rive 两个模块拼合来打造 i3。具体来说:Life 模块是乘员舱结构,采用的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大幅降低了整车重量;Drive 模块是底盘,采用的是铝合金材质,电池和发电机臵于 Drive 模块中。i3 整车重量为 1248kg,约使用了 200-300kg 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约为 16%-24%。车身重量比传统电动车减轻了 250-350kg。
为了解决碳纤维的原材料供应问题,降低碳纤维成本,宝马曾收购德国西格里(SGL)的部分股权,并和西格里成立了合资公司 SGL ACF 专门生产碳纤维。除了宝马外,其他汽车厂商也逐步扩大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国际上主要大型汽车厂商和碳纤维生产商正在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资、入股、联合开发的方式共同开展碳纤维研究。
●成本问题限制碳纤维汽车大范围推广
自从 1981 年碳纤维复合材料被运用于迈凯伦 Mclaren MP4-1 车型,亮相 F1 赛车场之后,便进入了汽车制造的应用中。但到目前为止,碳纤维复合材料仍主要应用在高端跑车上,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原因主要来自于高昂的成本。
其他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快速增长点
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天然煤气罐以及用于消防及医疗用途的空气呼吸机等高压容器的制作都已经开始广泛采用碳纤维材料,日本和其他的亚洲国家也对这项应用抱有兴趣。以往的铁制气瓶重量大且重心高、安全性偏低,采用碳纤维制造的气瓶能比铁质气瓶减少约 1/3 的重量。此外,高压容器的对破裂特性要求很高,碳纤维的高比强度性能在这方面能有效发挥优势。东丽、帝人、三菱丽阳、西格里等企业都有能应用于压力容器的碳纤维产品。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推动储氢罐碳纤维需求增长
各国政府大力扶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推动了用于制造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罐的碳纤维需求迅速增长。
○我国储氢罐碳纤维需求测算
我国 2017 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目标为:2020 年要达到 5000 辆,2025 年要达到 5 万辆,2030 年要达到百万辆。
现阶段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局限于客车和专用车。GGII 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共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 3018 辆,同比增长 86.41%。其中客车共 1335 辆,占 44%;专用车共 1683 辆,占 56%。预计我国氢燃料电池客车和专用车 2020-2025 年将进入区域成熟阶段,2025-2030 年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燃料电池乘用车预计 2020-2025 年将会进入阶段量产阶段,2025 年后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假设每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和专车消耗 320kg 碳纤维,2025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 5 万辆,则碳纤维需求量将会达到 16000 吨,2020 年至 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58%。
● 土木建筑
碳纤维是建筑补强的最佳材料,因其轻便且强度高,不需要用到重型机械就可以贴合金属板,只要在施工现场经树脂浸渍强化后就能进行施工。除了高比强、高比拉伸模量的特性外,碳纤维还具不生锈的特性,在海岸潮湿环境下,相比于易生锈的金属有不易被腐蚀的优势。日籍建筑师隈研吾与建筑材料生产商小松精练合作,利用碳纤维建造了全球首幢碳纤抗震建筑,该大楼主体以混凝土建成,以碳纤维作地基,使用了小松精练的热塑性碳纤维制成包围整幢建筑的碳纤维杆。我国南昌的生米大桥的主桥跨中桥面板及引桥梁体、匝道、桥墩桥台部位在 2017 年修复时采用了粘贴碳纤维布的施工工艺,增强了桥梁结构强度。
欧美和日本的研究经验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后的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防震效果。我国的建筑质量和震区的危房加固成效与欧美和日本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也正因为如此,碳纤维在我国土木建筑领域的研发及应用大有可为。
【转载声明】:本平台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果原文没有版权声明,我们将按照目前互联网开放的原则,在不通知作者的情况下转载文章。如果转载行为不符合作者的版权声明或者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信告知:qbw@fiberglass365.com。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微信公众号转载有关文章时,务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